“皇NN的意思是,分工合作,將其拆分成為,運糧商人和鹽引商人以及賣鹽商人,鹽引商人出錢買下運糧商人手中的運糧證明,以運糧證明拿到鹽引,最後在將鹽引出售給賣鹽商人,賣鹽商人拿到鹽引,去鹽場拿鹽賣鹽,減去這途中消耗,各自相互賺錢,最後一起分紅”朱瞻壑問道,同時有些詫異,沒錯明朝永樂年間,運糧換鹽引再次啟用,不過卻發(fā)生了這樣改變。
從朱元璋平定北元朝廷後,不在需要大量糧食到邊關(guān),因為朱元璋前線采取得是屯田制,戰(zhàn)時打仗,和平種田,所以不需要大量糧食後,就改回銀兩從戶部換鹽引。
直到朱棣靖難,朱允炆為了節(jié)省開支,又將這個制度搬了出來,以鹽引用商人給前線運糧,甚至到最後朱棣五次北伐,也用得此法,不過在這時,卻又發(fā)生了改變,出現(xiàn)了一套合作分工的方法,就是徐妙云提出的這個改變,有專門運糧的商人,有鹽引商人,有賣鹽商人,形成了合作,演變成了期貨局勢。
也是這樣才在永樂仁宣時期把鹽價平復了好多。
徐妙云詫異看了朱瞻壑一眼,沒想到,瞻壑反應這快,同時還有如此政治眼光,可接下來,朱瞻壑卻繼續(xù)開口道。
“雖然這個辦法在目前看來是最可行,但長久以往,依舊會出現(xiàn)問題”
“為何”
眾人不明,感覺挺不錯啊。
“皇NN,父王你們想,這種交易制度是建立在有戰(zhàn)事的前提下,而一旦戰(zhàn)事減少,朝廷不需要大規(guī)模運糧時,又會回到,用白銀換鹽引的局勢,而這時運糧的商人就不在存在,但是鹽引商販卻一直在,因為天下需要鹽,而鹽引卻有定量,他們可以將鹽引倒賣給大商人,也可以拿出來拍賣”
“這就會出現(xiàn)一種狀態(tài),大量鹽引被大商人拿到,大商人可以屯鹽炒價格,不過鹽的貨源在朝廷手上,問題不大,還能控制”
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